by 精神科醫師 - 鄧惠文
許多父母曾為孩子的成績而坐立不安,明明考試的人不是自己,卻和孩子一樣焦慮,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,這是發生了什麼事?這時可以先問問自己「孩子的成績單,對我來說代表什麼?」
每年會考、學測、統測成績公布時,緊張的不只有考生,還有許多考生的爸爸媽媽。這陣子很火紅的 OpenAI,讓許多父母更擔心孩子的未來:孩子能與 AI 競爭嗎?成績愈好能上的大學愈好,以後也愈有機會找到更好的工作嗎⋯⋯這些念頭盤旋在腦海裡,明明考試的人不是自己,卻和考試的人一樣焦慮。
我在「關係相談所」和主持夥伴品皓心理師聊到這個話題時,品皓點出了父母對孩子成績的焦慮,除了擔心孩子的未來,可能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。「孩子的表現會直接影響到教養者的自我價值來源,孩子的價值常常跟家長綁在一起。」
他分析,母親希望孩子好的同時,也默默把個人成就放進其中;父親也可能有在血脈傳承下,背負著必須光宗耀祖的壓力。
品皓的這番話,讓我想起以前上節目聽到的故事。有一位來賓回憶,自己的母親是一位全職家庭主婦,非常在意他的課業成績;父親則是一位事業有成、平時相當忙碌的人。這位來賓在成長的過程一直渴望父親的關注和認同,家中的其他成員──包含他的母親,也是這樣。
這位來賓的母親盡心打理家裡和孩子的大小事,孩子交上來的成績單也成了這位媽媽的成績單,要用來告訴先生:「雖然我不像你一樣在外面那麼有成就,但我在照顧家裡的這個部分也做得很好。」
只是,孩子沒辦法理解母親在家庭分工底下的複雜心思,不明白為什麼媽媽「在意成績比在意我更多」。我通常都會告訴有這樣困擾的孩子:「你的成績單對媽媽來說,用法不太一樣。」以這位來賓的例子,他的媽媽需要透過孩子的好成績來得到父親的認同,也反映著家庭分工和個人成就感的差異。
身為女性,我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。
當年我為了孩子放下手邊所有工作,待在家裡全職育兒,即便我很有意識的知道不能失去自我,還是被捲進妻子與媽媽的社會角色,被「做妻子應該怎樣」、「做母親應該怎樣」的框架綁住。
有一回,先生不過是輕描淡寫的提醒,要我注意孩子的體重有些過重。我為此相當震怒,我全心全意投入的這件事竟然被嫌棄,而且我還不是養不好孩子,是把孩子養得很好喔!我心想,一個不到一歲的孩子,有什麼好被嫌胖的?在那個當下,我突然可以預見七、八年後的自己,變成一位緊盯著孩子成績單的母親。
父母要做孩子的輔助者,而不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成績單。不要把個人成敗和孩子的表現綁在一起。
在教養的過程中,父母經常不知不覺把自己的議題也放進裡面。如果在面對孩子的表現時,總會有非常多的焦慮,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察覺焦慮的原因和來源,慢慢看見其中隱藏的個人需求。若能如此,大人會比較容易情緒中解套,不至於每次考試都跟著緊張,也不會把壓力丟回孩子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