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的教育,除了不打罵以外,如何與孩子的互動,其實才是核心,但是卻經常被忽略。我們尊重保護孩子,不代表我們就不嚴厲,那種嚴厲,很花心力,但不暴力。
以下情景,哪個選項你覺得比較嚴厲?
一、孩子不吃飯的時候
A: 威脅他「給我吃下去,不吃完不准下桌!」。
B: 用餐時間一結束,將食物收起來,等到下一餐才提供食物。
二、孩子拖拖拉拉,耽誤出門去公園的時間
A: 對孩子大吼「你再不快點,就不要去了!」,但最後還是去了。
B: 讓孩子經歷拖延時間的後果(玩樂的時間變短),即使出門的時間晚,也按照原定的時間回家。
三、 放學回家半路上,孩子發現把最喜歡的髮夾忘在學校了而大哭
A: 數落她「誰叫妳要忘記!自己的東西本來就要自己記得啊!」,然後掉頭回學校拿髮夾。
B: 同理她「妳忘了拿髮夾很難過,但還是要等到明天,去學校的時候再拿喔」,然後繼續開回家。
四、孩子用剪刀剪書本
A: 「不可以剪書本!講過很多次了,再剪我就打下去!」
B: 「剪刀是拿來剪紙的,書是用來看的,我現在先把剪刀收起來,過兩天你可以再嘗試看看」。
以上屬於正向教養的B選項們,其實很嚴厲,有些甚至比A選項聽起來更令人心疼,也可能引來孩子一陣哭天搶地,但是那種嚴厲,卻能讓孩子真正的從經驗中學習、從後果中學負責。我們很怕孩子哭,因為我們小時候不被允許哭,其實哭只是情緒與感受的表達,當我們堅持了該堅持的原則,孩子的淚水都會化為養分,變成鑲在孩子生命中寶貴的珍珠。
經常看見關於「愛的教育」的討論串,有許多人認為,愛的教育實在太不現實了,也太難了,或者覺得有些孩子不適合愛的教育,就是要兇才會聽,要打才有用。我同意兇了、打了會立刻聽,當孩子在暴力之下,因為害怕而不得不屈服,那種服從,不是真正的服從。
我也同意要做到不打罵的教育是有難度的,雖然它不能立即看見成效,但正因為它帶來的正面效果是長久且深遠的,所以再困難,也值得努力嘗試。給予孩子尊重與愛,維繫了親子間關係的緊密,堅守該有的原則與規範,奠定孩子為自己負責的根基,兩者缺一不可。
我不認為「愛的教育」應該與「不打罵」直接劃上等號,過去我們在打罵教育下長大,我們的父母一樣愛我們,他們對我們的教育,也不叫「不愛的教育」,其實,父母對我們的愛,一點也不少。真正愛的教育,除了不打罵以外,如何與孩子的互動,是非常重要的核心,但是卻經常被忽略。蒙特梭利、正向教養看似非常溫和,也很尊重保護孩子,但不代表我們就不嚴厲,那種嚴厲,很花心力,但不暴力。
不打不罵,但喪失原則,叫溺愛的教育;用愛包容,尊重彼此,堅守原則,才是真正愛的教育。